珍貴的出土文物,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看
重磅文物 闡釋中華多元文化
“這些文物充分闡釋了西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形成過程中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西夏博物館帶來的都是重磅文物,展出的140件文物中,國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17件。展覽被分為西夏歷史、西夏陵的營造、西夏陵出土文物三部分。
“真是難得一見,大飽眼福。”在博物館三樓展廳,幾位正在參觀迦陵頻伽(妙音鳥)的文史愛好者告訴記者,據他們觀察,此次展出的妙音鳥與泉州廟宇建筑中發(fā)現的妙音鳥有共通之處,不同的地方在于寧夏出土的妙音鳥一般見于建筑的屋脊中。
二級文物迦陵頻伽(妙音鳥)
造型獨特的碑礎、龍形琉璃套獸、紅陶獸面紋瓦當、石雕龍欄柱、迦陵頻伽(妙音鳥)……展出的一件件文物,無不展示了西夏文化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兼收并蓄,取吐蕃、回鶻、契丹等各民族文化所長,體現出多元文化共生的特征。
“此次展覽的大部分文物即是來自西夏陵考古出土成果。”據介紹,屋脊獸、魔羯、迦陵頻伽等佛國神靈表達了西夏王室對彼岸世界的期待,精巧的建筑構件展現了西夏人民發(fā)達的營造技術,精美的繪畫和石刻體現了西夏文明高超的藝術成就,耀州窯、湖田窯瓷器揭示出西夏與宋、金的密切貿易關系……磚瓦碑雕間盡顯王陵氣派,為我們勾勒了古老西夏的輪廓。
紅陶套獸
9座帝陵 書寫西夏神秘歷史
據了解,西夏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郊,是西夏皇家陵園所在地,是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園之一。
11至13世紀,黨項族以寧夏一帶為核心建立西夏政權,都興慶府(今銀川市),歷經十帝,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西夏文明。西夏崇佛尚禮,有獨特的文字和多元融合的藝術風格。1227年,西夏被滅。
西夏滅亡后,被毀壞的不僅是城池宮殿,西夏帝王們在賀蘭山下精心營造的一座座陵墓也未幸免。報復性的破壞加之后世的盜掘,以及西北風沙的長期侵蝕,只剩滿地的斷碑殘垣和平地凸起的塔狀土堆。
佛教中的神靈“魔羯”
西夏王陵的記載最早見于《宋史·夏國傳》,只記載了9座帝陵的埋葬者和陵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慶王朱栴(zhān)編撰的《宣德寧夏志》中記載:“賀蘭之東,數冢巍然,即偽夏嘉裕諸陵是也。其制度仿鞏縣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無一物。”從后世關于這片陵墓的零星記載可以看出,即使是時代相距不遠的明朝先民對這段歷史也是不甚了解。
據悉,真正揭開西夏陵神秘面紗要從1972年對其進行科學的考古發(fā)掘開始。經過長期的考古研究,確認了9座帝王陵和271座陪葬墓,以及小部分陵墓主人身份,并在陵園的建筑、規(guī)制、裝飾、布局等方面有重大發(fā)現。從陵墓可以看出西夏文明糅合了漢文化、草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多種文化,并形成了新的風格。(海都記者 林良標 吳日錦 通訊員 梁白瑜 文/圖)